• 加载中...
  • 加入收藏
手机版 扫一扫
湖北高校

成才在珞珈放飞创业雄鹰

时间:2016年03月31日 信息来源:武汉大学 点击: 加入收藏 】【 字体:
【成才在珞珈】放飞创业雄鹰 ——国际软件学院“三创”教育探微 发布时间:2016-03-30 18:02  作者:  来源:武汉大学报社  访问次数:

记者:严航

“橄榄无线”、“中华万年历”、情侣应用“蜜蜜”……这些长期占据校内头条、人人耳熟能详的创新力作,如果追根溯源,会在这样一个地方交集——武汉大学国际软件学院。

这里,奇迹从未间断。一个班走出4位老板,一个年级10%以上学生尝试创业,整体创业成活率6%……高密度的创业新秀,源源不断地释放着“武大智造”的高能信号。

是怎样一种力量,推动了这支创业“集团军”不断壮大?又是什么样的锦囊秘笈,使这群雏鹰得以历练成雄鹰,在艰难的创业路上行稳致远?

 

一个班走出四个老板,如何做到?

江湖人称“小盖茨”、我校2006级国际软件专业学生曹祺最先受到媒体关注。他创业之初睡办公室租空调对付武汉夏天,四年艰难积累终成千万富翁的奋斗经历,在创业圈内广为流传。

和曹祺同班的,还有3位已经小有成就的老板:随身云(北京)信息技术有限公司CEO秦涛、上海爱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CEO段蕴洋、“小农女”生鲜电商O2O发起人之一程宇超。

创业者的每一步决定,都会面临功亏一篑的危险。他们凭着非凡的果敢与魄力,才获得了同龄人少有的经历和成就。谈起创业的艰辛,他们中任何一位的经历都足够熬出一锅“励志鸡汤”。

秦涛尚属幸运,还没毕业就获得了500万元天使投资。在天气、外卖、词典、旅游等20多种互联网应用试错后,他一度陷入困惑中,痛下决心放弃利润丰厚的“外包”生意,专心研发“中华万年历”。以日历为入口,增加星座、闹钟等实用小工具,增加云记事、活动、提醒、相机、录音等功能,最终实现了“弯道超车”,同365日历、墨迹天气、印象笔记等业内起步较早的同类型软件一比高下。

段蕴洋的经历有点崎岖。大三时,觉得已经积累了一定专业知识的他,迫不及待地投入实践,主动提出休学创业。他是个“动漫迷”,一开始就把方向定为动漫衍生产品,和3名同学组建了“爱柚”,1年后收购了动漫界中国第一模型门户站点XiaoT.com,同年又增加了微博营销业务,一跃成为“身价百万”的年轻企业家。

程宇超毕业后,顺利进入腾讯工作。但是和让人羡慕的好工作比起来,他更追求创业的刺激和新奇,和几个志同道合的“85后”一起辞职,用互联网思维改造传统行业,开拓出一个新的生鲜电商领域。“通过扫街跑餐馆,硬着头皮向餐馆老板介绍自己,虽然有七成拒绝,但也有感兴趣和询价的,这让我们欣喜若狂。”程宇超主要负责门店,通过“地推”了解市场。他们的业务很快从深圳拓展到广州。现在,这些年轻人正在琢磨把公司开到全国各地。

雄鹰搏击苍穹的英姿让人艳羡,殊不知雏鹰在历练过程中要经历多少不为人知的痛苦。这也是国际软件学院“雄鹰计划”和“雏鹰计划”的设计用意,对不同发展程度的创业公司给予相应扶持:初级创业公司团队,面向申请校级及以上创新创业训练项目,或参加国家级创新创业比赛;中级创业公司团队,注册公司,或申请创新专利;高级创业公司团队,发挥示范作用,作为创业旗舰式带头人。

由此,学院逐渐形成了一个清晰完整的创新创业孵化路径:自主实验——小型科研课题研究——组建创业团队——参加校﹑省﹑全国各种学术科技竞赛——获得投资进行创业实践,输送出大量创业典型。

当然,不是每个人都能有幸收获回报。据初步统计,2009年以来,国际软件学院学子曾经参与创业和正在创业的比例约为15%,存活率为6%左右,也就是说,10个创业者中只有4个会成功。

 

一百多只雏鹰在成长,如何保障?

即便如此,学子们创业的热情依然势不可挡。目前,国际软件学院1400多名在校生中,超过10%正在创业。

创业起步者几乎都面临同样的困难:有想法无经验、有团队无人脉、有项目无资金。

针对这些问题,国际软件学院通过搭建平台、创业培训、配备导师、设立基金、创业学分等方式,给学子全方位的支持。

学院党委副书记于敏介绍,对学生的创业教育一入学就开始,对于低年级学生,主要是借助武大创新文化资源进行熏陶;对有一定基础的高年级学生,则通过科技兴趣小组、科研立项、学科竞赛、创业孵化、“校园天使基金”等形式带动创业热情。

 

成才在珞珈放飞创业雄鹰

大一新生创新创业意识讲座

2015年,国际软件学院联合学校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,举办了以“‘互联网+’创业正当时”为主题的创业指导月系列活动。“1号店”创始人兼董事长于刚、豌豆荚CEO周利民、滴滴打车CTO张博、随身云CEO秦涛等校友“大咖”现场助阵,分享“互联网+”时代的创业经验。

成才在珞珈放飞创业雄鹰

秦涛和学弟学妹分享创业心得

“第三学期”是又一特色做法,工程型精英人才培养模式确保每位学生都有一身过硬的本领。理论学习——动手实践——再理论学习——再动手实践……四年下来,每个学生都有不止一次的实训机会,几乎人人的毕业论文都是一个可运用的小软件,或者实实在在的项目。

专业教师“一对一”创业指导,学生创业骨干榜样示范,辅导员老师创业资源统筹共享……学院通过“烛光导航工程之绿叶计划”“本科生班级导师制”“创业学长制”凝聚三支骨干力量,营造出“创业总动员”的良好氛围。

杰出教学贡献校长奖获得者蔡恒进教授是创业指导老师,2005年通过武汉市特殊人才计划引进学校。丰富的留学、从业经历,使他格外注重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,发掘他们的潜力和长处。“我喜欢和学生面对面接触,从细节上感知他们的兴趣特长。”

虽然年过五十,蔡恒进却有着连学生都自叹不如的创业激情。除了睡觉,他基本都和学生待在一起,研究项目,讨论问题。创业场地不足,他主动腾出自己一半办公室给学生。办公室长期放着一张折叠床,累了困了就眯一下,随时随地搞科研。

成才在珞珈放飞创业雄鹰

蔡恒进(前排中)带领学生获全国大学生软件创新大赛金奖

在国际软件学院,和蔡恒进一样有着丰富海外经历的专职教师占一半以上。建院以来的两任院长也都是通过全球公开招聘选任的。首任院长周怀北教授在美国马里兰大学获得博士学位,并在美国标准局以及通用电气、摩托罗拉等世界著名企业供职多年。现任“70后”院长崔晓晖教授先后在美国能源部橡树岭国家实验室、美国纽约理工大学、路易斯维尔大学长期任职。

鲜明的国际化特色,使学院成为全国唯一以“国际”冠名的软件学院:以国际通行办学模式组织教学,让学生在国内就能享受到国外一流大学的软件教育;引进世界排名第一的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的十门课程,主要专业课实行双语教学;聘请美国、加拿大、瑞士、日本等国科研院所,Microsoft、IBM、Rational等公司著名教授授课;把实习基地设在北美、欧洲和东亚等地区,学生上学期间就有大量机会接触外面的世界。

同时,学院辅以场地和财力支持。2013年专门建立学生创业基地,设立了一间能同时容纳8支团队的创业活动室。有线/无线网络服务、空调、24小时电源、投影仪器、便捷式图钉墙等硬件设施,休息研讨区域,创意咖啡厅、洗浴室、小型头脑风暴会议室等企业化设施,为入驻团队创造专业化公司氛围。现有的创新实验室已经达到饱和状态,学院又投入100万元升级改造创新创业实验室。

 

无数个梦想等待孵化,如何实现?

在学院、学校的保护伞下,雏鹰们攒足了底气,创业的梦想一步步萌发。“在国软,只要学生有想法、愿意做,其他都不是问题。”“好味道”项目团队成员、博士生蔡天琪说。当被问及“创业是否会影响学业”时,她的回答出人意料:“应该说,学习会影响创业。”

“‘卖家秀’永远不能明白‘买家秀’的痛。”“资深”网络买手、2015级软件工程专业研究生鲁悦发现了这一商机,决心将苦恼变成创意。于是,全国首款展示穿衣搭配的微视频App——“麻豆”诞生了,取自英文“model”谐音。用户只需输入自己的身材信息,就可以获得匹配的穿衣搭配,还可以直接购买。

不仅有穿出来的创意,也有吃出来的点子。蔡天琪介绍,开发“好味道”这一应用的初衷,仅仅是为了解决实验室学生党“吃什么”的困惑。我们想,如果能有一种量身推荐美食的软件该多好啊。”想法一经提出,一呼百应,大家说干就干。从网站到手机App,从ios版本到Android版,从首发版到3.X系列版本……随着团队的不断发展,技术也日臻成熟。目前下载量已突破10万,独立用户过万。团队获2014年“创青春”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专项赛金奖,现已注册了武汉好味道科技有限公司。

现实增强驱动的可视化导航系统——Find团队、武汉楚琴信息科技有限公司、武汉浣熊网络科技有限公司、武汉勇之创意科技有限公司、武汉图羊科技有限公司、武汉珞樱联创信息科技有限公司……10余个正在孵化的雏鹰团队,集纳了100多名创业新秀。

即使不创业,梦想一样会开花。成立于2003年的国际软件学院,是武汉大学最年轻的学院之一,常年保持99%以上的就业率。“每个学生都是香饽饽,还没毕业公司就登门来抢了。”负责学生工作的邢涛主任说。

其时,正值武汉大学在全国率先提出“三创”教育理念,培养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厚基础、宽口径、高素质、强能力的创造、创新、创业型复合人才。国际软件学院可以说是该理念的先行者,其创业成果从一个侧面反映了“三创”教育理念取得的实效。

如今,在“大众创业、万众创新”的浪潮中,大学生创新创业成为新的时代热点。国际软件学院再次乘势发力,提出“七个一”工程——启动一个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建设、打造一条创新创业文化长廊、遴选一批创业导师、发起成立一支创业天使基金、创办一本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普及型教育期刊、筹办一期“创业训练营”、举办一次校园创业大赛。

曹祺在接受新闻媒体记者采访时曾说:“我之所以能创业成功,与学校提倡的‘三创’教育理念分不开,与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分不开。如果没有亲身实训,没有前辈指点,我也不会有创业的勇气。”

谁说中国不能批量产出像比尔盖茨、乔布斯这样的创业天才?你如果要感受今日中国创新创业的力量,套用一句胡适先生的话,“去武昌珞珈山看一看武汉大学便知道了。”

(供图:李炳辉  编辑:杨欣欣)

 

上一篇:中埃大学校长论坛李晓红作主题发言
下一篇:国学大师徐复观手迹文稿再捐武大
(作者:佚名 编辑:武汉大学)

我有话说

新文章

门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