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加载中...
  • 加入收藏
手机版 扫一扫
湖北高校

停课不停学这个第三学期,学子云端漫步科学殿堂

时间:2020年07月14日 信息来源:武汉大学 点击: 加入收藏 】【 字体:
【停课不停学】这个第三学期,学子云端漫步科学殿堂 发布时间:2020-07-13 15:49  作者:  来源:本科生院  

通讯员:张芳

6月22日15:00,ZOOM云会议室,来自瑞典哥德堡大学的陈德亮教授正在讲授《地球系统科学与全球可持续发展》,丰富多彩的前沿内容、深入浅出的细致讲解,将学生们带入了一个活灵活现的地球系统……两个半小时的讲解加上半个小时的问答,让同学们享受了一场学术盛宴。


积极部署,精心组织

为了提升学生的科研素养、培育学生的科学思维,组织好跨学科科技类选修课程的开设,2019年底本科生院召集理学部、工学部、信息科学学部、医学部相关学院开展第三学期科技类课程动员大会。2020年4月,本科生院在整合学院申报课程后,明确由测绘学院、动力与机械学院、基础医学院、计算机学院、水利水电学院统筹这五大类课程的开课工作,涉及“环境与社会发展”“现代医学与健康”“人工智能与大数据”“智能机器人与先进制造”“地球与自然”等内容,共有33名教师参与了科技类通识选修课程的授课。

测绘学院在第三学期面向全校开设了《地球与自然》,邹进贵副院长组织,由系主任、高层次人才、相关学科教授、教学办公室人员近10人组成“豪华助教团”,对课程的授课专家和内容进行精心设计和准备。课程在开讲之初便吸引了来自校内外1200人“围观”,其中270人通过zoom会议上课。应其他未选上课的同学和校内外学者的要求,该课程通过腾讯课堂进行同步直播,900多人观看了首场直播。

动力与机械学院开设的《智能机器人与先进制造》通识选修课程,课程筹备工作由副院长肖晓晖教授组织,经过近半个月的沟通,最终确定8位教授授课时间及内容。由于疫情的影响,整个课程采用网络教学模式,为保证授课质量,学院设立课程组,并安排马彦昭、李淼两位副教授作为课程助教,做好宣传与课程组织工作,调试网络会议容量,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网络教学环境。

水利水电学院非常重视学校第三学期国际课程,提前一个学期进行授课各项准备和联系工作。受疫情冲击,课程由线下改为线上模式。由于国外线上教学软件与国内常用教学软件有一定差异,为了保证课程顺利进行,陈杰教授第一时间建立课程群,引导同学安装授课软件ZOOM,课前多次调试,保证了学生线上学习的顺畅听课。


大伽云集,相聚云端

科技类通识选修课程大部分由高层次人才授课,同时聘请国际国内的知名专家学者共同授课。《现代医学与健康》通识选修课程由包括基础医学院院长李红良在内的7位教授、美国威尔康奈尔医学院David E. Cohen教授以及南京医科大学孙倍成教授组成的“大咖”教师团队任教。课程围绕现代医学与健康的主题,从疾病产生发展的角度,解读疾病的预防、诊断、治疗和预后康复。

《环境与社会发展》邀请了瑞典哥德堡大学陈德亮院士讲授“地球系统科学与全球可持续发展”,陈德亮是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、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,是国际知名的气候学家,曾出任国际科学理事会执行主席。此外,还邀请了美国杜克大学李文弘教授讲授“地球气候系统与水碳循环”。

《智能机器人与先进制造》课程邀请了韩国工程院院士首尔大学 Kunwoo Lee教授、英国帝国理工学院Etienne Burdet教授、英国布里斯托机器人实验室主任杨辰光教授、日本大阪大学万伟伟教授、九州大学Kenji Tahara教授、加拿大温莎大学陈翔教授、华中科技大学熊蔡华教授等专家在线授课,讲解学科前沿知识和相关研究进展。这门课程通过邀请8位国际国内的学术“大佬”为学生做报告,给学生提供智能机器人与先进制造的前沿信息,特别是机器人与AI碰撞的火花,满足学生国际化学习与发展需求,展现工科的学科魅力。

《地球与自然》邀请了8位国内外知名教授组成课程授课团队,分别为台湾大学物理系赵丰、西班牙阿利坎特大学Jose Ferrandiz、台湾交通大学黄金维、柏林工业大学Harald Schuh、柏林工业大学Jens Wichert、慕尼黑工业大学Michael Schmidt、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赵俊猛和密苏里大学地质科学系刘勉。

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,离不开一流的师资队伍。在目前外籍教师资源还比较匮乏的情况下,通过第三学期,学校聘请国外优秀教师为我校学生上课,给学生提供学科前沿信息,满足学生国际化学习与发展需求,有利于缓解外籍教师师资不足的现状。


学科融合,提升素养

科技类选修课程都是集合各学科的国内外著名专家、学者共同授课,其学科融合模式打破传统学科的壁垒和界限,使课程资源、课程要素和环境整体化产生聚焦效应,促进了教学方式、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,实现了学生多样的学习体验和丰富的学习经历,提升学生综合素养。

香港中文大学的王昌凌教授讲授的《智能制造——从智能设计到数字化制造》,从设计自动化、面向制造的优化、增材制造、数字化制造等四个不同方面对智能设计和制造进行了阐述,内容涉及机械、计算机、数学、医学、人工智能、服装等方面的知识或应用,体现了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特点。讲座结束后,王昌凌对来自不同专业同学的提问进行了解答。同学们表示在此次讲座中收获颇丰,加强了对智能机器人与先进制造的认知、拓展了视野。

《现代医学与健康》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影响我国人口健康的6种重大疾病类型,涉及代谢性疾病、免疫相关疾病、心血管疾病、癌症、发育性疾病和病原体感染性疾病等。通过了解重大疾病相关的顶尖医学难题,紧跟前沿趋势,讲解疾病机制研究、预防和诊疗新技术前沿,包括器官芯片、基因疫苗、基因编辑治疗、抗病毒治疗、人造器官移植等。

《地球与自然》涉及到卫星看地球、地球自转、地球重力、全球对地观测系统GGOS、对流层、电离层、青藏高原动力学及最新进展、地球的结构与活动等内容,旨在使同学们了解地球与自然的知识,开阔视野,探索地球的奥秘。


师生互动,科研育人

为了增加师生课堂互动,提高同学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与主动性,老师们运用课堂互动、知识讲授、视频教学及课后练习等多种教学方式,引导学生活学活用理论知识,掌握多种沟通方式及技巧,锻炼学生的实际沟通能力。丰富多彩的课堂内容、生动活泼的课堂互动问答、深入浅出的讲解……带领同学们解码科技奥秘。

李红良教授讲授的《脂肪肝与公众健康》,吸引了全校200多名学生选修。在课堂中,为了让非医学背景的学生更容易听懂,抓住知识重点,李红良先从肝脏的结构和功能、肝脏的脂质代谢、脂肪肝的病理生理学等基础方面进行细心讲授,并通过课堂互动的方式,让同学们通过讲解肝脏相关的知识点体验了当“小老师”的感觉。 “人体内有哪些器官?”“肝脏对我们人体有什么重要功能呢?”“哪些生活方式有利于肝脏健康?”课堂上的这些提问,活跃了课堂气氛,吸引了“小老师”们的踊跃分享与互动。

课程结束时,同学们纷纷“点赞”“鼓掌”,并表示课堂互动教学设计灵活,增强了自己与老师的沟通交流,自己的疑惑和不解,也都在老师一次次耐心的分析和讲解中得到了答案,这次课程,自己受益匪浅。“真没想过肝脏在人体的作用如此巨大,这次跨学科学习让我对生命科学有了新的认识。”来自非医学专业的学生坦言,如果不是选修了这门课,都不会知道原来人的身体是这么的神奇,发挥着各种各样的功能。

《地球与自然》授课过程中,测绘学院院长姚宜斌教授非常重视课程的授课效果,从课程的宣传、内容审核都不遗余力,全程在线听课并参与学生的互动交流,在zoom会议聊天室回答学生的各类问题,为学生答疑解惑。

学校推行“三学期制”教育教学改革,积极组织开设学科前沿课程和学术讲座、国际课程、集中性实践实训课程、创新创业课程、科技类通识教育课程,激发了主动思考、积极表达的欲望,提升了英语听说能力,培养了学生的科研素养与科学思维,实现了科研育人的效果。

据悉,今年是我校全面实行“三学期制”的第二年,教学周从6月21日到7月18日,共计4周。全校共开设460门课程,已有14300多名学生选择第三学期课程。这个第三学期,1000余名学生选修了跨学科科技类选修课程,在科学海洋里尽情徜徉。

(编辑:付晓歌)


上一篇:50名数理经济与数理金融学子被国内外知名高校录取
下一篇:武汉大学专题研究博士研究生教育工作
(作者:佚名 编辑:武汉大学)

我有话说

新文章

门文章